文章来源:90分营销(id:business-monitor) 作者: 年糕他爸
原文链接:传播做的好,客户随便找
用户一般不愿意看到广告,但我们做广告的人,刷到广告还挺开心的,毕竟自己参与过。
但广告这东西,除了广告从业者的你,大家都是瞟一眼就过。
你看广告是逐字逐句,你假定了顾客也会像你一样看广告,但人家最多只能看到一个片段而已(PPT也是)。
传播是一个信号递减、损耗的过程,如果说内燃机的热交换效率是40%,那广告的传播效率可能连1%都没有。
我们经常会用做“新闻”的思路做传播,比如写标题、拟广告语的时候,你就是想,我要让别人知道点什么。
但“传播”和“新闻”是两回事,你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是人家说什么你听什么,人家说的议题、议程都是提前安排好的,这是“新闻”。
你看到的只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如下图:
做传播不是做新闻,不能我说什么你听什么,原因很简单:凭什么?
“传播”是受者导向,你们爱什么我们才琢磨什么。所以像今日头条这种越做越大,他会事先琢磨你喜欢什么,再给你看什么。
投其所好的威力有多大呢?这是张小龙当年的一条微博,后来另一个姓张的实现了他的理想,做出了今日头条:
品牌让人知晓就要把传播做好,做好传播,就要从信息接收角度考虑信息发送。因为,只要你宣传的东西和消费者的认知不一致,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把你的信息给过滤掉。
我听晃总讲过李宗盛的一个故事,当年娃娃采访李宗盛,说李宗盛是一个喜欢代替别人思考的人,喜欢植入情感。漂洋过海来看你这首歌的起因在于,娃娃当时在北京有一个男性恋人,有家室。她在香港,来回奔波,李宗盛就写出了这首歌,好像娃娃自己写的一样。
张信哲当兵的时候,李宗盛模拟了一个故事,就是我当兵了,你们喜欢上别人了,尽管去喜欢吧,别怕我伤心。于是也是如此写了《别怕我伤心》给最后复出的张信哲。
赵传的故事就更简单了,长相不受待见的赵传,应该是个硬汉,功成名就的时候,女朋友却远去的故事代入,最终不止打造了《我是一只小小鸟》,还有《我终于失去了你》。
李宗盛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别人的世界里去创作,我不知道大哥是怎样做到的,或许与他成长的经历有关。
换位思考不好做,因为当我们在卖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永远不是消费者。
不能做到充分的换位思考,置身处地,传播就很容易变成一厢情愿,事与愿违。
很多企业因为没有正确理解“传播”,而在营销上浪费了很多钱。不少企业家和创业者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为什么我的产品比对手好很多倍,但即便每年烧掉上亿甚至数十亿的广告费都改变不了消费者的认知?因为你说出去的话,传播出去的信息,根本没有被消费者接收到。
比如起名字,很多创业者在想名字的时候要求寓意深远(自己的孩子最漂亮),认为这名字说出去应该会被理解(别人也觉得自己孩子漂亮),殊不知人家可能连怎么读都不知道。
产品、名字、传播其实都是一件事,千万别分开对待。
两个人沟通,其实是6个人在沟通:
1)你以为的你、对方以为的你、真实的你;
2)你以为的他、对方以为的他、真实的他;
所以我们在做传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传播是一个先编码,后解码的过程,就像收音机能接受电台的广播,两个人频率对得上才可以,没有共同语言就是没有沟通。
2)传播是一个信号递减、损耗的过程,如果你有10个优点,只能先挑一个讲,同时把产品做好,产品是1,营销是0,只有顾客接受了你的一个优点后,他才有可能去了解你另外9个优点。
最后,附上晃总做的一个Brief,在和消费者做沟通之前,这些问题你有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