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 作者:云缨客
原文链接:降噪写作,内容赛道下半程的核心竞争力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之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稻盛和夫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创作者深知深耕细作的好处,大多数都曾有过文字匠心。
然而,直播和短视频的崛起,让文字退居次席,我手写我心成为回荡在过去时空的遥远回响,碎片化的信息如山堆积,重复化的资讯如海涌来,读者与创作者都变得更加浮躁。
远离大众主流视野,被流量左右,在短效收益与长期潜力的权衡中,很多创作者都选择了前者,在喧哗的噪声中伴随着自我怀疑缓慢前行。
降噪写作的风向
也许能让创作者们回归初心
今日头条几个月前举办了一场新写作大赛,他们的口号是“降噪写作”,在动辄以流量为驱动的时代,这个风向有些复古。
历史上,绮丽浮华与言之有物的斗争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六朝至前唐,宫体诗、骈文等看重形式甚于内容的写作传统,取悦了养尊处优的上流社会,但对道德传承与时务人情则裨益很小,为了推倒这一不合时宜的文风,从韩愈到苏轼,唐宋文人进行了三百年的不懈斗争。
降噪,或许是当下新“古文运动”的开端。
过去几年,内容创作者井喷,使得内容行业看上去趋向“饱和”,实际上,流量驱动下,震惊体、标题党、搬运党等重形轻质的做法,让内容创作生态显得乌烟瘴气,真正的好内容成为稀缺品,没有给广大读者以启迪,反而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让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更大。
降噪写作,则彰显了一股全新的写作风向:
1、以小见大 以个体见时代
青年竞赛单元一等奖作品《被遗落的遗族》,将视角对准了民国时代的遗族学校,遗族学校是当时政府为教养抗战烈士遗孤所设,战火纷飞中遗族学校无疑能折射出时代的脉搏。
不同于很多宏大叙事的作品,这篇文章主要是聚焦段剑瀛、陈怀谷、陶基强等几位遗族学校学生的个人轨迹,透过他们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遗族学校背后的战火纷飞,分隔两岸后的浓浓乡愁。
导演陆川认为,本文生动而又准确地刻画出了遗校、学生、与时代洪流的命运纠葛。
获得最具影视改编潜力奖的《38岁单身女代驾:1758笔订单,90%是男客,深夜的警惕与不安》一文,通过女主人公赵燕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从未被关注过的女代驾群体。
赵燕自己的故事,赵燕作为代驾见证的人生百态,这些身边发生的事,具有高度的纪实质感,文学性与阅读体验兼顾。
2、以史为镜 巧妙切入
捕风捉影,夸张演绎,通俗文字作品中,历史文章往往有这一种弊病,透过有限的资料戏说、胡说,虽然能提高传播效果,但其文字价值是大打折扣的。
对信息差的处理态度,体现了作者的文字良知。
《我,一个15世纪的旅者,见证了西欧“香料时代”的纵欲和狂想》,通过严谨的资料考证,以“我”的第一视角,从西欧社会对香料的态度,一步步考证出了对中世纪思想禁锢下人们的物质匮乏与精神贫瘠。
无独有偶,另一篇历史方向的文章也是以第一人称走进历史迷雾的。
《走进民国 | 普通女性如何才能在近代上海求职成功》,以数本民国历史书籍中的数据和报道,“我”——王时仪为读者展示了“我”的求职状态、工作履历、收入、职场状况,相比于堆数据和摆史料,这种经过加工的呈现方式高度更有吸引力。
3、为时为事而作 关照时代
“文章合为时而著”,记述我们身边的时代故事,是创作者抒发表达欲不能绕过的一部分,也是读者期待看到的一部分。
《陌生人,请别嘲讽毛坦厂》一文,作者以自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毛坦厂的故事。寒门学子不屈服于命运,在超级紧绷的学习状态下,向着梦想和希望进发,真情流露之下,能让很多不熟悉毛坦厂的人放下心中的偏见,也是一部小镇做题家的自强宣言。
《疫情、传言、希望:东北江城2020年的春天》中,作者身为一个吉林人,记录下了疫情笼罩的江城,从抗击疫情的细节,到疫情期间江城人的求职,作者以他为圆心,将江城老少人等描绘到了纸上。
“降噪写作”,是一次写作者的释放之旅,鼓励写作者放下对阅读量、打开率等数据指标的偏执追求,回归写作本身,让文字更贴近真实与现实,雕琢表达技法与叙事水平。
“降噪”
是泛内容行业的一支灵药
无论何时,文字都是一种基础表达方式,是信息的基本载体,无论视频、音频、直播还是其他内容形式,文字都是其中的基本。
很多内容作品,没有输在形式上,是输在了文字上。
我国电影的最高奖项是“三金”,近年来又有了评价最差电影的“金扫帚奖”,金扫帚奖历年上榜电影,往往都是不乏资金技术的大制作,但最终导致电影口碑崩塌的却是文字(剧本、台词)与演员演技。
脱离常识、史实与现实的作品,容易引起读者与观众的恶感。
优质内容护航,是拉开内容创作者竞争差距的重要手段,摒弃创作中的噪声,投入创作,方能创造出更优质的内容。
以视频中较为热门的影视解说类账号为例,很多以“养号”为目的账号,每天能发布多部影视解说视频,但解说文字像流水线,也缺乏对作品的深度思考,甚至连主角的名字都能叫错。
与之相对的,很多热爱影视的创作者,则会为了探究影视细节多次观看,能将同一部电影五刷六刷,这样的投入,必然换来内容的高品质,虽然更新频率将变慢,但却能博得观众的喜爱与赞赏。
创作的赛道上,内容始终是第一驱动力,让创作者降噪,专注创作本身,将是提升内容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符合创作规律。
不仅是文字领域,影视、直播等泛内容领域都是如此,内容竞争背后,是思想的交锋。
结语
流量时代,内容创作者为了迎合传播规律与读者感官,对短平快的追逐盖过了对内容本身的追求,虽然能获得短时收益,但对于自身发展和行业进步却是一种积弊。
“降噪写作”风向的出现,无疑将对内容创作者的创作产生更大鼓励,追求内容的创作者将不再是逆潮流者,更加能体会到“吾道不孤”的内心确信。
或许,内容赛道的下半段已经来临,粗放式的“填满”式竞争已经宣告结束,以质取胜的潮流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