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杨不坏(id:yangbuhuai01) 作者:杨不坏
原文链接:以策略决策创意
今天不谈如何生产策略,只谈策略的价值,有什么用处。
大家最近要么做年终复盘,要么做年度规划。想想2020年做了什么,再想想2021年要做什么。但本质上需要想,过去一年什么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做错了,未来一年如何做更多对的事情。
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做营销决策?
我在与一线营销人交流时,经常遇到一些令人纠结的问题,我们打算这么做,但不知道对不对。基层营销人还好,可以把对不对的问题丢给领导决策。
对于做决策的CMO来说就会更加痛苦,这个决策对不对,这个内容会不会刷屏,能否带来销售增长?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还是要做。
两种可能,一种是硬着头皮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另一种是寻求最大公约数集体决策,有锅大家一起背。
营销决策就是很难做,即便项目最后做完了,连好坏都不好评判。并非所有项目都立竿见影,也并非漂亮的数据就代表效果,仍然是个比较主观的判断。
事前决策,事后复盘,都云里雾里的不好判断,这件事困扰很多营销人。
我们今天聊聊,站在策略人的角度,如何降低营销决策的难度,如何评判创意的对错。
即便不能预测刷屏,但可以让容错率更高。以下,enjoy:
在策略框架内做决策
核心观点是:缩小决策范围,在策略框架内做决策。
很多的营销决策都在创意层面,创意的好坏非常主观,A觉得特别好,B可能觉得很一般,即便在消费者面前一个品牌创意的好坏仍然主观,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从创意的维度决策,很难评判好坏。
抽出两个关键词:创意、好坏。在这个层面就是很主观的决策,容错率很低,有可能做出适得其反的决策。
现在换两个关键词:策略、对错。策略与对错就变得相对理性与客观,容错率会更高。
策略的价值在于定方向,在策略的维度看创意,不决策好坏,只决策对错。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对的事情,好一点差一点都是正收益,决策的容错率就会更高。
策略定对错,然后在对的基础上定好坏。
本质上,是现在的营销越来越复杂,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碎,需要决策的东西也更多。
我经历的相对大型的项目,通常需要3-5家乙方共同完成,有传统广告与公关的部分,也有社交内容,跨界合作,KOL内容生产与传播,或许还有线下活动等等。
在复杂的协作体系中,如同没有统一的决策标准,就无法形成合力,所以策略很重要。
比如我熟悉的几个大品牌,一年的工作量都是十几个项目,并且每个项目都很复杂,一个人要横跨很多项目同时进行。在这样的体系中,如果全靠老板主观决策,绝对会是灾难。
尤其是相对稳定的大型品牌,必须要有明确的策略,并且在内容团队形成共识,让月薪3000的实习生与CMO的理解是一致的,知道做什么是对的。
在复杂营销体系下,要靠策略决策,在策略标准内的可以尝试,不符合策略标准的统统不做。
只要策略方向对,创意都不会太差。聊聊案例,看看别人家的市场部:
聚焦策略,迭代创意
一个市场部一年可以做多少事情?答案可能是一年一个大项目,也可能是一年几十次高密度营销。
聚划算在2020年底,就为自己做了一支品牌价值提升的视频《致敬赶路人》,请来了久未露面的刘翔,而从这只品牌片也能看出,今年的聚划算和19年那个一心下沉的品牌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在不断迭代提升,在通过营销升级不断输出新的品牌理念。
熟悉聚划算业务的人都知道,这个品牌属于一年能够完成近百次高密度营销平台,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被人民日报点赞的B站跨年晚会,年初打通疫情销售生命线的爱心助农,以及横空出世的刘涛刘一刀直播间等等破圈营销,他们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简单盘点一下,聚划算现在有多个常态化营销IP,包括欢聚日、超级夜场、汇聚、官方直播间等。另外还有两个横向覆盖的业务,聚划算品牌与百亿补贴的战略升级。
如果再细分,每个垂直营销IP一年都是10次以上活动,每次活动都会在某一维度上卖爆,同时做大规模传播。
两个问题,一是这么多事情都是如何被策划出来,又如何快速立项执行的?二是这么多事情,他们的内在逻辑与标准是什么?如何决策做不做的?
达成策略共识
两个关键词:定策略,有共识。
在策略层面,聚划算这个品牌很清晰,就是品牌名字“聚划算”三个字,汇聚人群、高性价比。在阿里的定位是倚天剑,我的理解是将阿里电商体系中,最具爆发力的项目找出来,通过爆款策略推动增长。
不管是欢聚,还是汇聚,或者超级夜场,本质上都是聚集某一类货品,然后在短时间内爆发,形成爆款效应,只是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分类。有的是品类维度,有的是地域维度,包括直播间,也是爆款逻辑。
然后2020年的年度策略,聚焦在年轻化用户破圈,品牌社会责任担当层面。
然后是共识,达成共识意味着成为标准。一旦成为客观标准,会盘活整个团队的创新力,底层创新会出现,或许刚入职的P5,可以立项千万级的营销IP,在策略共识下,会不断的有新项目被立项。
所以我们看到聚划算一年做几十个项目,快速上升的过程不可能都是老板分配,一定是大家一起创新的结果。
保持创意迭代
接下来是创意层面的创新与迭代,在当下的营销环境,所有甲方都要躬身入局,亲自下场做创意。那种选好广告公司等着看提案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不同的品牌对创意的理解不一样,对于聚划算来说,这些垂直营销IP就是他们的大创意,不会有一个广告公司来提案说,你们要做一个怎样的营销IP,这些只能甲方自己来。
有了策略共识后,大家就基于当下的需求做不同的创新。
比如今年的聚划算官方直播台,最成功的是刘涛的“刘一刀”直播间,已经成为整个淘宝明星直播的TOP顶流,而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刘涛就从直播小白做到场均过亿,迈入顶级主播阵容。同时还有景甜、李好、柳岩、孟非等数十位明星在聚划算开通直播间,被大规模个性化的扶持,其中不少都交出了单场破千万的好成绩单。
比如今年打造超级夜场项目,带动2.5亿夜间消费群体,释放“夜猫子”经济,意图拿下年轻人爱的夜间经济爆发。不论是服饰之夜还是各大品牌的包夜专场等,在拉动年 轻新客反哺品牌的同时,创新性的将短视频加入夜间场景,让用户真正实现边看边买的沉浸式体验。
在品牌层面,聚划算在捆绑B站上绝对是先锋,去年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稳准狠的冠名了第一届B站跨年晚会,直接击中众多Z世代人群,接着今年又冠名B站说唱新世代。
另外还有两台自制盛典,分别是55青春盛典与99划算盛典。分别给出刘敏涛”表情管理“年度热梗以及首次大小屏晚会切换模式。这些跨界尝试,都是今年聚划算品牌向年轻化破圈的发力。
这些营销IP每年都在迭代,或许新增,或许淘汰。随着大环境的改变,随着不同的营销需求,随时迭代与创新,但策略共识不变。
建立品牌角色
以策略共识为方向,在创意层面迭代创新,最终是要建立品牌角色。
简单看今年聚划算市场部做的事情,会很容易得出“卖货”的结论,是各种大促与卖空。但卖货的背后,是品牌影响力的输出,卖货是最直接的消费者互动。
卖什么属性的商品,就会建立什么属性的品牌。
今年聚划算品牌层面,两个层面总结。一是年轻化破圈:在Z世代人群发力,今年深度绑定B站,从冠名跨年晚会到冠名《说唱新世代》。包括自制晚会与明星直播,到年底的《赶路人》品牌片。今年在品牌层面,击穿Z世代人群,实现消费者的扩张与迭代。
二是社会化品牌:通过商品销售来完成社会责任,疫情期间所有IP都与疫情相关,爱心助企、助农,疫情紧缺货品补贴,十亿餐桌补贴,民生补贴,电影补贴等,在商业价值之外承担社会责任,这是聚划算品牌影响力的一部分。
那么聚划算的总体品牌角色是什么?
在B端建立“爆款”心智,不管是宝洁或者百丽这些顶级集团品牌,还是认养一头牛与永璞咖啡这些新锐品牌,或者一些产业带与原产地。都可以通过欢聚日以及品牌聚星这样的营销IP,纳入爆款策略矩阵,来获得消费者破圈与增长。
在C端继续维系品质与划算心智,聚划算通过百亿补贴维系全网最低价,消费者可以闭着眼睛买。
在此之上,再叠加2020年新策略,以年轻化破圈与社会责任担当来完成品牌的二度升级。紧抓住这两条线,聚划算看似没有变化,又能够不断带来新的业务增长能量。
总结一下
总结一下,今天聊营销决策,从策略的角度提供一种决策标准。
即便你读完这篇文章,仍然不能预测什么内容能火,仍然对即将出街的创意惴惴不安,但策略能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在做正确的事情,先做对,再做好。
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构是:总(策略)——分(创意)——总(品牌)。
一是总策略,策略的价值是成为客观标准,不但要准确具体,还是形成理解共识,成为行动指南。
策略完成之后,要在团队内部开会,形成集体共识,看完这个策略大家知道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做的对不对。
二是创意迭代,具体的出街的是创意内容,也是具体要决策的事情。从单纯的创意层面很难决策,要把创意放进策略框架,就能够分清楚对错,这个创意是否符合策略方向。
当所有人都知道正确的方向是什么,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提出正确的创意,再决策好坏,也就容易多了。
三是总品牌,形成一个面目清晰的形象,建立品牌的社会角色。很多人觉得效果与品牌不可兼得,我是非常不赞同的,没有产品体验,何来品牌价值?
我们觉得苹果品牌好,是基于对苹果产品体验的结论,不是观看苹果广告的结论。聚划算形成社会影响力,是基于帮一个个产地、产业带卖爆;是基于给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商品的结果。
聚焦一个核心策略,基于策略共识做内容创新与迭代,最终形成一个面目清晰的品牌心智与形象。前后被锁定,中间内容创新的部分,决策难度就会小很多。
做大众传播很重要的一点,是深入浅出,要以最简单的方式沟通。
但是作为营销人,我们要透过创意表现看策略本质,不能只看热闹的创意,要看背后的策略,要看营销目的。进入操盘手视角,回到决策现场,看他们如何决策创意。
外化出来的东西或许是一支TVC,或许是一次大促,但背后有更复杂的策略逻辑。
看到背后的东西,营销才能精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