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陈无用(id:wuyongzhiyong2022)作者:陈无用
原文链接:讲故事的文案是危险的
柏拉图说会讲故事的人是危险的。哲学家以公开而理性的方式影响世人,而作家、诗人和艺术家,将思想隐藏在诱惑人心的故事里,摆弄世人于无形。
最近终于沉下心来把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看完了,我很早就知道这是一本编剧必读书,但我隐隐觉得它应该对广告也有一些指导意义。然而含金量太大的内容和艰涩的翻译让我每次看了几页就昏昏欲睡。好容易看完了。
01.
故事意味着的变化,价值是故事的灵魂。
故事创造变化,但变化并不一定构成故事。窗外的街道本来是干的,你中午小睡了会儿起来发现湿了,世界从干的变成了湿的。促成变化的事件叫下雨。但这不叫故事,叫天气。但如果一个人在雨中淋成了落汤鸡,这种变化就有意思了,也许就能构成一个故事,可能他有天大的急事出门忘了带伞,可能他失恋了需要一场雨洗刷悲伤,也可能他升职加薪了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想在雨中狂奔……总之,故事是生活情境中富有意义的变化。
要让变化有意思,创作者要有表达,而观众要有反应,这个过程是故事价值的交换。创作者与观众通过作品交流,本质上是价值观的碰撞。价值是故事讲述的灵魂。故事归根结底是向世界表达价值观念的艺术。
价值是人们生活经验特点的转化。比如:爱与恨、自由与奴役、真理与谎言、勇猛与懦弱、忠诚与背叛、智慧与愚昧、力量与软弱、兴奋与无聊,由正面转为负面,或由负面转为正面,在这个转化过程里的认知或取向就是价值观。
今年大火的《狂飙》,除了张颂文老师精湛的演技,更多的是人生价值的演绎,主角从善良到黑恶的转化,小人物从服从命运的安排到打破宿命的奋斗的转化,公职人员从忠诚到背叛的转化,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在波澜起伏的剧情里是价值观的碰撞。为啥一个人的黑化史愣是被解读成了励志剧,因为过于真实,在那样的情况下,你也许不得不做出跟主角一样的选择。每个人都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多少让出品方有点哭笑不得。
然而,品牌故事与剧作故事区别还是很大的,剧作故事可以是正义得到伸张,也可以是邪恶肆虐世界,甚至可以全员恶人,价值观的对决不一定是正方胜出,只要故事精彩、引人共鸣即可。
品牌故事必须要有正确的、正面的价值观。那些走得长远的伟大品牌,价值观必定是经得起推敲的。你的产品可以是不健康的,但价值观必须健康。
比如可口可乐,快乐肥宅水,它选择分享快乐作为品牌的价值观。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自私、孤独、郁闷等负面价值的对抗者。人们终日奔波世间,何尝不是为了对抗这些负面价值,孜孜不倦地追求世界和生活的正面回应。于是品牌成了并肩作战的英雄,人们从普通的商品消费里得到非凡的意义,得到价值观的共鸣。可口可乐的配方可以1:1复制,真正昂贵的是它长期坚持讲述“分享快乐”的故事。这就是品牌价值。至于它是不是肥宅水,对健康是否有害,已经不重要了。
从这个角度讲,“丧茶”只能是一个玩笑性质的快闪店。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从人性的负面切入,纵然短时间能以放纵的姿态引人追捧,但注定是走不远的。
如今品牌传播的一个难点在于价值观的判断,如果文案不理解主流人群的价值观,拿不住市场情绪,传播极有可能翻车。比如蚂蚁财富“年纪越大,越没人原谅你的穷”,这本是一个很犀利很厉害的洞察,但没有正向的价值引导,结果被群嘲。
文案是一个危险的工作,把故事讲好非常难,且品牌成功好像跟文案也没什么关系;故事讲不好会挨骂;更危险的是,压根儿没人注意。
02.
规则并没限制你,反而刺激你的灵感。
多年前,小马宋老师联合罗辑思维策划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甲方闭嘴”活动,由一帮广告界的高手,为多家品牌创作广告,甲方不能提任何意见。结果……这个活动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活动本身的策划。
广告这支舞,没带镣铐还真是跳不好。没有甲方的商业目标、品牌调性等镣铐的束缚,广告就成了无根浮萍,甚至不知所云的东西。
《故事》里提到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观点:“写作自由体诗就像拆掉网子打网球一样。”
拆掉网子,还怎么打球呢,只能乱打一气,就没有竞技意义和观赏价值了。创作也一样的,没有要求,你很难刻意训练自我,陷入目标虚无迷失在创意大海上。
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格律体诗歌的整体质量比自由体诗歌要高很多,虽然并无数据支撑。格律限制着诗人的创作,这种限制反而更能激发诗人的灵感,所以中国最好的诗词在唐宋。
罗伯特麦基老师说:“天才就像肌肉一样:如果没有力,它就会萎缩。”在一个圈圈内自由创作,才是真正的自由。商业创作是比格律体诗歌更好的写作训练。
来自甲方的要求和意见是就是广告的“韵律系统”。很多广告人都在抱怨甲方限得太死,我想说,正因为有甲方的限制你的创意才不至于像风一样自由乱飘,不信去看看“甲方闭嘴”那一波出品。
我们看到很多广告人成功转型自媒体、作家、编剧、演员等等,因为经过严酷的商业创作训练,更理解如何沿着市场所需发挥自己所长。
抓到老鼠诚然是好猫,但在瓷器店里抓到老鼠还不打翻盘子的才是厉害的猫。
03.
电影要用一句话说清楚,广告要用一个短语。
罗伯特·麦基认为,电影要有主题,而作家语汇里的主题太含糊和宽泛,如战争或爱情并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是一个明白连贯的句子,且能够表达电影故事的意义,叫“主控思想”更准确。故事的思想越是单纯明确,观众越会接受,发现的意义越多,并且将其对照到生活的每一方面。当你在故事里想表达的思想太多,他们会互相挤压最终溃不成军。
在广告里,如果是品牌故事,就把一个主旨讲透;如果是产品故事,就把一个核心卖点讲透。
好莱坞编剧布莱克·斯奈德在《救猫咪》一书中提到,好剧本应该用一句话说清楚,叫作一句话故事(logline)或一句话简介(one-line)。在电影流程里的每个人都是很忙的,经纪人、制片、电影公司老板,甚至正在考虑要不要看某部电影的普通观众,你没有很长的时间去讲述漫长的剧情,没有机会酝酿情绪,你如果不能用一句话抓住他们,如何引起陌生人的兴趣呢。
一个警察来洛杉矶探望两地分居的老婆,老婆上班的大楼被恐怖分子占领了。
——《虎胆龙威》
广告没有那么重要,在整个生意流程里只占据了小小的一环,有的品牌甚至不做广告依然很成功。有时候甲方大老板听提报,往往只给到很短的时间,10-20分钟,不能再多,如果在这时间内没有讲清楚,没有引起老板的兴趣,那么就是一次失败的提报,广告公司一个团队白忙活。你必须抓住甲方最关心的问题,开门见山,用一句话把你的核心解决方案说清楚。
把这句话再精简提炼,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仅一个短语、甚至一个词,就是创意概念,俗称concept。如NIKE的anytime。
没有概念,策略就像玻璃上的苍蝇,明明方向正确、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找不到出路。没有概念,创意就像海面寂寞的烟火,绚烂一秒,终究不能照亮黑夜。概念是桥,一端是策略,一端是创意。
策略再有全局观,如果不能产出概念,终究是花架子;创意再有想法,如果不能产出概念,只能是文字工人或美术工人,当然没有说工人不好的意思。
谁能产出概念,谁就是团队的灵魂。
04.
现实的精华永远是匮乏,这给了品牌可乘之机。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那什么又是生活呢?生活的本质就是匮乏引起的冲突,每个人都陷于这种永恒的冲突之中。
罗伯特·麦基引用萨特的说法,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享用。吃的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果我们想达成什么愿望,或者做出点什么成就,死的时候没有遗憾,那么就会与各种匮乏正面硬刚。
这正是品牌的可乘之机。哪怕你无欲无求,也可卖给你诗与远方的田野。
而在中国这样高速发展的市场中,产品功能诉求、全新消费场景、时代审美倾向、精神情感沟通,每隔几年都会有更新,产生更大的匮乏,呼唤更多的需求,给予新消费品牌蓬勃生长的良壤。
手机市场这么一个超级红海,愣是被小米杀出一条血路,市场需要一款好用且足够便宜的手机。内衣市场的选择已经足够多了,内外凭借自由独立的生活态度一骑绝尘。香水市场本来是一帮奢侈品牌的天下,观夏胜在产品开发与品牌传播调性上对东方文化审美的坚定不移……
市场远未饱和,人们的生活永远匮乏,功能、价格、情感、审美……关键是,品牌有没有关注这些真实的匮乏,并且,你的品牌故事能否满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