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古里奥(id:coolioyang)作者:古里奥

原文链接:倒反天罡,营销广告行业


最近读了一本管理学书籍,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知识工作者的特殊性。这一提醒非常必要。如果我们无法区分知识工作与技能工作,就会用错误的方法处理局面,导致结果不如预期。


广告营销是高密度的知识工作行业,现实中却在很多层次上被当作技能密集产业对待。导致从业人员的满意度下降,雇佣者的满意度下降,甚至连其沟通的对象 - 消费者也对其产出结果满意度下降。


倒反一:按件付费


营销广告的工作从来不是标准化的。即使交付的文件格式相同,背后所需的调研、思考和研究程度却大不相同。一个小红书的帖子售价五百,一个策划案五千,这种定价方式类似于技能工作:煮一碗面给五毛,焊接一段钢管给一百元。


简单粗暴的定价方式让所有人过于关注交付结果,而忽视了产出的过程。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构思营销创意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灵感火花。这些火花能够拓展品牌与市场沟通的可能性。


然而,为了赶工交付一个帖子或策划案,这些潜在的可能性往往会被扼杀。如果不是急于要交付结果,大家可以把过程中想到的点子都投放出去看看效果。如果不是为了某次推广必须交付一个策划案,我们可以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作为调研课题,每一个思路都可以成为未来十二个月的推进方向,甚至可以根据反复思考后的结论,修改或取消本来计划的项目。


行业需要的是优秀的营销结果,而不是更廉价、更快交付的文档。


倒反二:只谈收获,不谈贡献


在技能工作,雇佣者只需考虑对方完成的结果是否满意,并通过满意度来衡量自己的收获与支出的合理性。这种情况下,衡量投入与产出的标准相对简单且易于量化。即便结果不理想,也很容易通过谈判达成新的协议,比如打折支付。


然而,对于知识工作,衡量的标准却不那么简单。大量创意和心血的投入未必能直接带来收获,因为其中并没有简单直接的因果关系。就像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判断某位老师的工作是否有效一样,标准化考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每个学生的沟通方式、学习风格和路径都不同。最终,某个学生是否在长期内学到了一类知识,结果会差异很大。因此,一个“好老师”不应只看学生的成绩,而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某一领域的成长贡献了什么。


过分强调考试成绩会使老师偏向于押题、解题,而忽视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了某一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该学科失去兴趣,也不会主动进行后续学习。


同样地,在广告营销中,如果只关注最终的销售金额,就会忽略建立长期消费者关系的重要性。过度使用话术、承诺和技巧来促成成交,可能会让消费者难以对商品产生情感共鸣,下一次有需求时也很难想起这个品牌。


只看收获的多少而忽视对消费者的贡献,不仅不好建立自然增长的根基,还会让企业的战略失去方向。如果不思考消费者因为什么而满意,如何创新产品和服务?


营销广告不仅是通过某种技能换取销售额的技能工作,更是通过思考如何为消费者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企业与顾客双赢的知识工作。


倒反三:只看岗位,不看人


当前行业中过度强调岗位的技能和经验,认为只要具备所罗列的条件,就可以完美胜任,忽略了个体所能带来的差异性,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前广告营销的审美普遍偏低等系列问题。


知识工作并不是通过技能培训就能千人一面的。它与个人的价值观、经历和素质涵养密切相关。知识性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同一课题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产出,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能够丰富和发展该课题。


一个品牌如何做得更好,一个企业如何长期稳定地发展,这些都是知识性课题。它需要不同个体的充分碰撞,才能厚积薄发。岗位的划分应该是为了服务工作效率,而不是限制思考和贡献。


过度强调岗位职能、岗位间的流转,以及个体是否符合岗位需求的结果,会将知识性工作变成技能性工作,给人一种在工厂流水线上做重复劳动的感觉。所有的工人还要根据岗位的匹配程度打分,进行奖惩,甚至因某些技能的不足而被送去技能培训。


这种技能化的思维模式消耗了广告营销的创意和趣味,也断送了其可能迸发的革命性和创新力。


除以上之外,各种倒反的操作导致行业产出能力差,变革性几乎为零,因此让企业的老板和管理层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质疑应该投入的金钱和时间。这些质疑导致行业技能性更强,知识性不断下滑,如此循环往复,广告营销变成了技能的竞技场,大家都困在了营收和性价比的斗兽场中,竞争谁能更便宜、更快速地创造更多销售额。


广告营销行业逐渐沦为PPT制作、价格谈判、商务条款和项目管理的技能竞技场,知识工作的思考性、探讨性、灵活性、可拓展性和创造性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