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奇袭 (id:Goventure)作者:奇袭
原文链接:北京中年公关人的下半场
最近几年,纸媒的颓废引发了很多媒体人开始转型公关、保险,而作为对接媒体记者的公关人,好巧不巧的也赶上了市场需求的疲软,纷纷开始转型。
公关媒体圈里一度流行这样的语录“记者的职业宿命——记者-公关-自媒体-保险-微商。”以至于很多人开始怀疑,是不是在微商大热的时候直接加入这一行列就好了?
一位好友就说,“直接做微商就少走了很多弯路啊!不信你看,某手机品牌的市场公关总监,已经把微信昵称改成‘潮鞋潮服潮数码’了。别折腾了,干脆一步到位。”
朋友的这番话,让我开始思索记者-公关-自媒体-保险-微商这个职业职业宿命的话题。就在今天,自由职业的第1192天。
回顾过往。记者开始大面积转型公关的时间点,我认为应该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2010年)后的2012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2010年iPhone4的发布,让互联网开启了移动化,到2012年,国内那些完成第一第二轮融资的企业们,开始大规模招聘公关人员,以至于带动了中国几乎所有大型企业和新经济企业开始配置公关岗位。
移动互联网的热潮,在互联网诞生之后再一次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止于此,它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改变了企业对于外宣的态度,可以说“一家没有公关的公司,几乎不能叫现代企业。”
于是,潮水至此,顺势而为。记者们纷纷转向了公关岗,像BAT,几乎所有的公关人员都拥有媒体从业背景。最差的情况,也是在乙方公关公司打磨了多年,服务了不少的客户。
公关香么?现在暂且不论,当时可是真的很香的。相比当记者领每个月七八千或者将将一万左右的工资,企业公关的月薪已经五位数打底,好一些的能到两三万,再好一些的牛人则可以到四五万。
可现在呢?公关还香吗?好像不那么香了。某媒体出身,现在某教育类公司担任公关总监的同行和我透露,自己已经三年没有涨薪,最近面试某大厂,经历了七次面试,结果是被pass掉了。
这种情况,在当下可以说是不少公关人的现实状态。如果站在地域层面看,这种情况就是很多身处北京的公关人的现实状态。
为何北京公关人求职困难?
作为媒体业中心、科技创业桥头堡、跨国企业地区总部&央企聚集地,具备天时地利的四九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公关从业者的汇集地。
在乙方,本土前十和跨国前十的公关企业都将业务核心放在这;在甲方,就连外地企业也纷纷将公关核心摆在这。比如,发迹于江苏徐州的宠物用品及服务提供商“疯狂的小狗”前些日子在招聘公关总监,就base在北京。
虽然不能说中国公关做的好的企业都在北京。但可以说,有头有脸的企业,都有核心公关人员在北京。
可能有人会讲,既然有头有脸的企业都在北京设置了公关岗位,那不就说明在北京能有大发展吗?
而我想说,过去可以,现在不行。
21世纪10年代的头几年,只要你想转行公关,都有机会得到不错的发展,而现在随着众企业公关体系的日益成熟,再加上创业热度下滑,市场对公关人员的需求迎来了必然的下降,作为公关业重镇,北京也必然的成为了中国公关人求职困难的重灾区。
前一阵子,从媒体行业转行公关的A就说“自己月税后收入3W+,但供职的公司三年都没涨薪,想看看新的工作机会。”后来我问对方新工作找的如何,A则说“在某大厂面了六七轮未果,继续保持观望。”
事实上,根据我从猎头处获取的公关岗位应聘者数量来看,北京在招公关岗位的应聘者已经从过去的几十人发展到了几百人之多,更要命的是,北京的甲方公关招聘需求落后于上广深杭四地。
要我说“四九城早已不是公关人的职业发展圣地,它是职业发展的地狱,每诞生一个升职加薪,就意味着几百个人遭受内心打击”。
发展受阻,北京的公关们怎么办?
作为一个从事媒体公关11年的人,我见证了多位圈中友人稳扎稳打的站上年薪百万的高阶位置,也看到不少人向自媒体、保险、微商、创投以及摄影、餐饮、理财等领域发展。
目前,我对在北京公关从业者的观察是,除了少部分步步高升和创业成功如鱼得水的人,大部分都在平薪跳槽和微涨薪跳槽状态,运气不好的则失业在家,焦虑着下一个月的房贷、车贷、信用卡。
从年龄段看,22~28岁的公关新人还是职业探索期,焦虑感主要来源是自媒体的危机渲染,28~33岁者则走入上升期,但依旧开始感受到进一步成长的压力,而33岁以上的公关老人,则明显感受到进阶空间压缩,存在职业厌倦,显然结婚生子和激烈的职业竞争让步入中年的公关人略显疲惫。
有在北京多年的公关同行问我,“现在跳槽、加薪双困难,要怎么办呢?”我给出的建议和过去的提升自身能力、拓宽业务边界、争取更好的机会不同,现在更倾向于走出舒适区,发展第二职业,或者离开北京。
关于离开北京,一位曾经在百度工作的朋友最近选择了赶赴上海工作,另一位曾经在阿里巴巴工作的朋友也选择了赶赴上海工作,巧合的是他俩现在都在同一家公司,分别主管品牌和公关业务。
实话实说,离开北京并不算一个容易的选择,继续留在北京也需要不少的勇气。但我认为,当行业的新势力在伸出橄榄枝,离开北京其实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待在舒适区和温水煮青蛙一般,迟早会面临生死抉择,尤其是当下北京正在丧失公关上升空间,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很多人对于离开北京有诸多顾虑。一位曾经离开北京后又返回的台湾朋友说,“本质上在任何地方都会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如果有好机会离开也没事情,如果是个坑呢?跳进去就意味着损失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成本,要慎而又慎。”
如果真的不能离开北京,又不能在现有工作中继续取得快乐,我奉劝还在痛苦中的人,放开心态,迎接新职业。最开始择业我们看重发展潜力和能力契合度,现在我们择业要考虑持久性、收入潜力、愉悦指数。
一定要善待自己。
他们,在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
我先后和十余位外地在京从业十年以上的公关圈友人探讨过关于未来的话题,内容集中在对现有工作的期许,对未来的人生规划,覆盖家庭、事业、子女、养老等多个层面。
有两位女士,选择了在天津安家,但工作仍然在北京,每天奔波于北京、天津两地。相比北京,天津的房价更低,落户更容易,未来子女教育和医疗、养老条件优于老家,但也不会比北京差太多。
故乡是四九城的肖小姐,曾经担任一家金融公司的市场副总裁,主管公关、品牌、市场合作业务。
2020年复工后,肖小姐小范围的公开了自己进入一家保险公司,决心长期从事保险顾问一事。她说“市场公关对于自己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如果收入不下降的前提下,保险能有更高的生活自由度,换一个领域不是向生活低头,是给自己更多可能。”
其实,我很认同她的话。一个人能否获得事业上更高的发展,取决于自身能力,不能将责任归结于大环境,也不能轻视大环境不断变换的直接影响,换一座城市、换一个公司、换一个领域,只要未来更好,都可以接受。
就在三月初,我同一位从事公关超过20年的前辈聊起现在的求职困难、转行热潮和离京热潮时,前辈讲了五个要点:
第一、深飘也好,北漂也罢,在哪都是飘着;
第二、人不能给自己过于严苛的职业限制;
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好生活的追求比对收入增长的追求更重要;
第四、风险意识很重要,面对环境,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调整;
第五、规划意识很重要,年过三十的人,需要通盘考虑平衡个人和家庭。
我问前辈,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同行们有什么建议没,前辈说“社会将人分为人上人和普通人,如果总监的Title让你觉得食之无味,又不能打破职业天花板,最好不要浪费时间。勇于创业的人和积极尝试转型的人,会率先赢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和前辈聊完,我又看了一眼自己的市场招聘群。京东、联想、青云、360、美团、腾讯、趣头条等等公司仍然在招聘base北京的品牌公关人,而群里179位小伙伴,有的已经转行,有的刚刚离开北京,有的正在等待更好的金主。
关于前途——引用《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对前途二字的示例“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