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然阿姨的产品课(id:illusionland)作者:然阿姨
原文链接:后台产品经理量化产出真的这么难?
你好,我是九年产品经理然阿姨
前几天有个读者问我:
做后台产品经理的时候,怎么量化自己的产出?
哈,这就是问对人了。这个问题我曾经很疑惑,痛苦不已,经历了多番思考,终于渐渐的把它解开来了。
我也不止收到这一个提问。很多做后台产品的同学都有同样的感受:我做的功能上线了,运营或者销售用起来了,获得更多的用户,卖掉更多的东西……但是,好像这些动作我并不能直接干预。我在其中的价值是什么?如果定性的说,是从 0 到 1 让流程线上化了。那么定量的呢?我们的价值和业务指标怎么关联起来?比如用户增量、订单增量、GMV 增量,我们怎么才能直接影响它们?
如果后台产品经理直接能决定激励(预算)、订单、客户的分配机制,是有可能直接影响业绩指标的,比如一些策略型产品经理。但如果做的是业务流程系统功能设计,那么产品经理的定位,更接近于“ saas 开发者”,有时候还是定制版的 saas 。
咱们首先得真实面对。在《他说,大厂产品经理不是产品经理》一文中,前大厂产品经理/现独立创业者胡延瑞和我探讨了这个问题。大厂产品经理现在越来越中台化了,思维模式越来越技术化了,相应的离业务决策也会越来越远。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大公司,分工越来越明确。这也很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商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分工带来效率提升。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熟能生巧,效率必将提升。雇佣在某一领域有深度经验的专业人士,公司可以获取最大的效率确定性。我们要看清我们所处的位置。在一场战役中,你是后方保障,还是前排冲锋?其实都有价值。一个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组织人们高效协作起来,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不可能人人都是上战场扛枪的,也需要造枪造子弹的人,也需要做后勤保障的人。
现象咱们理解了,那么再说,我们怎么量化产出这个事情。
我总结了三种量化的方法:
1、人效提升量化法
2、开发成本量化法
3、以终为始衡量法
1、人效提升量化法:
我们做的一些产品功能,能直接影响的就是「办事效率」。
这个功能不做,业务方要多投入几个人进去维护这个流程,办这个事情?多投几个人不只是带来的固定人力工资成本,还带来了组织协同上的低效。
人越多,传递信息越容易出现遗漏;人为控制的环节也容易出现风险,excel 飞来飞去不合规;遇到重要的问题时,人越多越难快刀斩乱麻的解决问题。这些潜在风险其实也算成本的一种。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量化:
这事儿做完以后能节约几个人力/月(效率指标)?
能降低多少沟通成本(效率指标)?
能减少多少潜在风险(姑且称它为“安全指标”吧)?
最终有多少比例的相关员工在日常使用这个系统(渗透率指标)?
此外,按照常规经验,给职级越高的人提供的产品功能,越容易被认可价值,越容易拿到资源推动。因为越高职级的用户,在组织内要做的决策更多更重要,让他们省心提效,降低风险,是更重要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要看清业务所在的阶段。业务早期,需要快速/低成本/低扩展性上线,可能效率问题无法取得最优解,在产品设计时总有些妥协;而到了业务发展中期,产品设计就要考虑如何极致提升效率,如何保障高扩展性和系统的稳健性了。
2、开发成本量化法:
我也听说过一些公司会给产品研发“明码标价”,开发这个功能消耗了x人日的开发+测试+产品人力,算一下大概是多少钱。
提需求的业务部门,对于这个成本认不认可,接不接受?如果接受,就要放到这个部门的成本项里,看最终这个部门给公司创造的「收入-成本」是多少钱。这样的方式能够约束业务方别胡乱提需求,只提刀刃上的真的亟待解决的需求,而不是”我全都要“。
3、以终为始衡量法:
如果不盯着眼前的这些成本和效率问题,把眼光如果放的更长远,以终为始,也是一种做法。类比当年沃尔玛直接发射卫星,做信息系统建设,彻底提升供应链效率,领先了一个时代;再看亚马逊,当年的技术能力已经可以溢出到做了个云服务,成为公司的又一巨型增长引擎。虽然眼前做的一些功能,可能是当下“不经济”的决策,但是对公司长远发展来看是有价值的。
当然,如果你是在创业公司,要习惯小米加步枪,后台系统破破烂烂也能扛。甚至有时候选择外采 saas +共享文档,是一种更经济的选择。想起个题外话,我的一个朋友常拿某个 saas 的功能列表去和他家的研发团队沟通,说:你们要是不抓紧做这个功能,我就不得不去外采这个 saas 了,研发们赶忙努力提升开发效率,效果拔群。
如果你是在大厂,习惯了高举高打,做长期有价值的事情,那么不用太纠结“量化不了”的问题,就“以终为始”去做吧。公司也不是面临生死存亡,而是要全面提升赢的几率,眼前的一些研发成本,不是大问题。产品经理做的功能是不是眼前最经济的,也不是大问题。
以上。